工作研究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研究

让产业高地插上“科技翅膀”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13-11-25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 文字:
  2010年,绍兴市正式启动院士专家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建设。到目前止已有41个工作站落户绍兴,签约院士40名,涉及新能源材料、环保节能、医疗卫生和生态农业等领域。据不完全统计,通过柔性引进院士建立工作站,绍兴已引进专家280多位,签约合作项目57项,申请专利255个,获省级以上成果奖励15个,制定技术标准43个,工作站累计直接投入资金2.27亿元,联合实施项目直接经济效益10.91亿元,
一、搭建政策平台,保证工作站建设顺利开展
  出台政策激励机制。今年6月13日,中共绍兴市委办公室、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工作站建设和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提出进一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项目为载体、创新为核心、产业化为目标的工作站建设与发展,构建具有绍兴特色的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的有效模式与机制。通过3—5年努力,在全市建成50家市级工作站,力争有10家列入省级工作站,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国内有影响力的产业化基地10家。依托工作站,围绕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培养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形成一批产业化基地。
  根据意见精神,加大工作站持续扶持力度。对新建成国家级、省级工作站的建站单位,市直(包括各开发区)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在认定为绍兴市工作站一次性补助20万元的基础上,经考核合格后,每年安排工作经费10万元,对已建站并柔性引进第二名以上院士,每增加一名院士补贴工作经费5万元。根据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对工作站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化等方面给予扶持,对工作站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先享受我市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对工作站引进大院名所在绍兴建立研发机构的,享受市政府“一事一议”的政策。
  精心策划活动载体。从2008年开始,由绍兴市委、市政府主办,绍兴市委组织部、市科协承办的“院士专家绍兴行”活动已连续举办五届,有100多人次两院院士和300多人次的专家参加了绍兴的活动。举行了“工作站经验交流暨绍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恳谈会”、“推进院士专家创新成果产业化研讨会”,邀请潘云鹤、丁仲礼、曹春晓、周立伟、徐寿波等10多位两院院士开设科学讲座。从2010年开始,绍兴市委市政府已连续举办三届“名士之乡”人才峰会,工作站授牌和签约仪式成为活动开幕式重头戏。
  列入人才工作考核内容。从2010年开始,工作站建设列入了市委组织部对各县(市、区)组织部门的人才工作考核体系,市科协也把工作站的建设列入对各县(市、区)科协的重点工作进行考核。目前,各县(市、区)分别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实现了人才工作考核全覆盖。工作站建设成果写入全市各级政府两会工作报告,今年市政府公布的50个重点工作要点中,工作站建设也列入其中。
   建立长效管理考核平台。设在市科协的绍兴市院士专家服务中心于2009年挂牌成立,建立了服务院士专家工作的长效机制。2012年1月4日, 绍兴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发文同意增加服务中心事业编制2名,用于院士专家服务工作。
二、推行“五有”标准,保障工作站有实效
  在工作站评估标准上,从实际出发,推行“五有标准”,即有项目,有团队,有资金,有设施,有成果。
  有项目:在每一家工作站授牌同时,企业与院士当场签订项目合作协议,目前,已签订的省级、国家级项目共有57项,如菲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岑可法工作站先后启动了5项科研合作项目,其中,“燃煤电站PM2.5捕集增效技术研发与优化集成示范”项目,已作为“十二五”国家863计划备选项目入库科技部。与此同时,还先后完成或协助起草完成国家行业标准20多项。
  有团队:充分发挥院士专家的引领作用,带动企业人才团队的梯度建设。目前41家工作站柔性引进院士40名,专家280多名,为使“空降兵”在企业找到落脚点,每家工作站都配备精兵强将成为院士专家团队的得力助手,与企业自身的人才队伍培养相衔接,通过沟通和交流,互相融合,如万丰奥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建立工作站、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等平台、组建成一支200多名中高级科研人员的企业人才队伍,为企业的创新创业发展增添了后劲。
  有资金:充足的资金投入是保障工作站顺利开展工作的基础,目前,绍兴市41家工作站创建中,企业都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如2011年成立的12家工作站中,企业总投入达2.4亿元。其中浙江海圣医疗器械公司投入一亿元,南加大多媒体通讯有限公司投入八千万元。
  有设施:为院士专家团队创建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如浙江越隆控股集团还为院士专家团队腾出1000平方米的整层楼面,供院士专家团队开展科研开发和成果转让使用。浙江华发茶业有限公司征集了2万亩茶园进行无公害化示范建设。
  有成果:工作站的实际成果是评估的重要内容,通过工作站的创新平台,使高端科研成果在绍兴建成产业化基地。绍兴市质量监督检测院曹春晓院士工作站,通过公共平台引进名院大所,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年3月,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绍兴分院举行第一次理事会议,落实双方人事安排,绍兴滨海新城专门预留500亩土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未来5年内将打造年产50亿元的航空材料产业园区,将填补绍兴市航空新材料产业化发展的空白。浙江和谐光催化有限公司与福州大学付贤智院士成立工作站后,中国光催化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园华东分园等项目将落地绍兴。
三、引导升级平台,助推院士经济产业化发展
  截止2012年底,绍兴市已在全市已认定的32家工作站中,开展产业化培育基地的认定工作,共评选出13家企业作为产业化培育基地,引导全市工作站向产业化发展方向升级。
  注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去年新成立的工作站——浙江佳隆防腐工程有限公司与装甲兵工程学院徐滨士院士在签约的同时,就直接把国家级的“中国防腐科技交易城”空降到绍兴,通过打造产业化园区引领整个行业扩张发展。
  注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浙江华发茶业集团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每年珠茶出口量占浙江省市场份额的75%,在应对中国食品出口贸易壁垒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引进中国茶叶行业唯一的院士陈宗懋院士,开展茶叶清洁化、标准化和自动化的科研项目,带动整个产业链的“旧貌换新颜”。浙江越隆控股集团通过引进姚穆院士专家团队,与西安工程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绍兴文理学院成立的技术研发中心,开发出海藻纤维新品种,实现了传统纺织产业的“脱胎换骨”。还有中国水产研究院黄海所雷霁霖院士推广的人工海水鱼工厂化养殖技术,实现了养殖产业从工厂化到工业化转化提升,使农副业产业走向“高端、高效、高质”的现代化发展路程。
  注重科研院所落地生根。通过院士资源,出现了企业内部的技术研发中心升格为独立的科研院所的萌芽。浙江海圣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邱贵兴院士团队,发挥北京协和医院院士团队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的科研力量,整合原有的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绍兴市生物医用材料与器械研究院,成为独立的研究机构,大大缩短研发产品的过程,同时科研成果不仅服务于本企业,而且辐射整个行业。绍兴南加大多媒体通信技术研发有限公司与美国南加州大学郭宗杰院士团队合作,形成长三角多媒体通信技术研究院。在实现自身产学研一体化的基础上,使民间的科研院所成为独立的机构,辐射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可弥补绍兴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不足。
四、开通绿色通道,促进工作站健康发展
  高端合作,绩效评估,保证工作站更有活力。绍兴工作站经过三年时间的培育,总量已达到了相当规模,今后的工作重心要“上攀下联”,要积极依托工作站实现绍兴市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战略合作,构建中国工程院绍兴院士咨询委员会框架,努力把绍兴打造成全省工作站示范区和“两院”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基地。对现有的工作站出台相应的管理实施细则,推出绩效评估办法,保障工作站卓有实效。目前,绍兴市正在筹备成立绍兴市工作站发展促进会,一个层面是建站的院士和为绍兴建言献策的绍兴籍院士组成总数在60位左右的院士咨询委员会,他们不仅仅服务于各自的建站企业,更将成为绍兴市委市政府的智囊团,为绍兴经济社会的发展献计出力。另一个层面是建站的工作站以及希望加入这个行列的企事业单位,这是一些有着共同理念和信念,把高端科研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实践者,在院士的号召力下开展站站联谊,在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中实现跨界结合,保证工作站更有活力。
  创新模式,形成品牌,增强工作站的实际成效。工作站不仅是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平台,也是柔性引进院士专家团队的一个平台,同样是培养本地人才的摇篮。要充分发挥院士专家团队在国内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中的号召力,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把院士的科技精华传承下来,为提高绍兴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蓄积能量。绍兴的院士文化已经深入人心,绍兴正在进一步加大力度,积极宣传工作站在转型升级和引进高端人才的特殊作用,调动企业建站的主动性,提高工作站的美誉度。目前,已与绍兴广播电视总台电视剧制作中心合作,制作八集电视系列专题片《足迹》、《跨越》。在绍兴日报开设《走近院士工作站》专栏,真正把“院士经济”这一品牌打造成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