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研究

高层次创新团队领军新产业显成效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13-11-25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 文字:
  自2007年以来,宁波市委组织部把“引进院士高端智力、服务宁波经济发展”作为落实党人才工作的重大举措、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提升企业创新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为适应这一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了院士工作,提出了两个转变(即以为院士提供联系、联络和服务为主,转变为以引进院士智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主;以单一服务甬籍院士,转变为服务全国的两院院士)并努力加以实践。五年间共开展51期院士专家宁波行活动,400多位国内外院士携240位高层次专家进企业开展技术咨询、技术诊断、技术服务、学术交流等活动;率先在国内的民营企业中建立院士工作站,现已建企业院士工作站39家,其他各类企事业单位院士工作站15家,引进院士创新团队66个,高层次专家350多名,国家级科研机构2个,高端科技项目400多个,申请专利500多项;获批省级院士工作站13家,列全省第一;浙东精密铸造公司院士工作站成为国家四部委表彰的示范性优秀院士工作站。
一、突破技术制约,关键技术创新成果显著
  一是攻克技术壁垒,一批重大科技产品成功研发。通过院士创新团队与企业技术研发团队的结合,有效发挥了把关定向、重点攻关等作用,提升了企业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宁波江丰电子材料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周玉院士为核心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材料中心共建院士工作站,依托哈工大的技术研究基础和先进的仪器设备,以周玉院士团队在材料设计与制备基础研究方面的尖端技术与经验为指导,设立靶材实验室,配置各种分析设备,还建成了两个专用分析检查室。高端的技术支撑和先进的仪器设备使得江丰电子与周玉院士团队共同承担起多个国家级科研项目,其中“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用铝和钽溅射靶材产业化关键材料技术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科技部863引导项目,该项目的成功研发填补了国内半导体领域的空白,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成功掌握300mm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用靶材制造技术的国家。300mm铝、钛、铜、钽靶材以及光伏产业迫切需求的钨钛粉末冶金靶材等一系列产品的成功问世,使得江丰电子成为国内目前唯一从事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用超高纯度溅射靶材研发生产的高科技企业,跻身国际先进行列,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排解技术难题,企业研发水平迅速攀升。院士团队的智力优势和资源优势为企业技术人员带来了先进技术和全新思维方式,通过对企业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攻关排解,走出了一条技术创新成本低、效率高的最优途径。浙东精密铸造有限公司将李依依院士团队的“超高硬韧性耐磨铸钢研究与制造技术”和“可视化铸造技术”两项成果运用到挖掘机斗齿制造上,一举解决了斗齿易断易磨的难题。目前,公司生产的大型矿用斗齿打破了国外龙头企业美国ESCO长期以来在矿用斗齿市场上的垄断,在国际矿用市场招标项目中以最优的质量和最好的性能成功中标,2011年仅矿用大斗齿的订单就超过2000万美元。宁波欣达(集团)有限公司现有汪槱生院士团队派出的2名教授、4名博士常驻企业,与企业创新团队协同攻关,解决了“电梯一体化智能控制研发”、“电梯再生电能反馈再利用”等核心技术,使电梯的控制与驱动以及智能化控制迈出了革命性的一步,电梯能耗大幅度下降,由于取消了电梯机房,采用了紧凑型设计,节约了建筑空间,与传统电梯相比,综合节能效率提高到30—40%。此外,欣达集团积极加强与谭建荣院士团队的合作,完成高速卷筒材料印刷机智能化烘干技术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研究,解决了印刷工艺温度及热风风量自动设定、调整排风风量自动调整等技术难题,大大提升我国印刷装备的综合技术水平,改变了高档包装装潢印刷设备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
  三是把关企业决策,帮助企业实现科学发展。各建站单位充分发挥院士专家的“思想库”作用,在规划、投资和项目等重要决策过程中积极参考“思想库”的建言献策。宁波东方电缆股份有限公司以国家项目为依托,柔性引进黄崇祺院士领衔的院士专家团队,包括国家支撑项目特聘的18位行业专家,通过院士专家提供的重要信息服务结合企业自身的OIMS管理体系,综合前沿的海缆市场资讯动态、技术等信息,以尖端的视野服务于企业研发工作,使企业及时掌握国际、国内同行业发展趋势,为企业的技术拓展占尽先机。企业技术人员在院士团队的带动下,研究重大新项目、新产品、新工艺,目前东方电缆在海洋深水缆方面完成新产品5项,拥有专利29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海底交联电缆注塑型软接头”、“脐带缆多单元多层次成缆技术”等难题的突破,使得东方电缆成为国内唯一能生产220千伏海底交联电缆的企业,摆脱了该类海底电缆产品一直依赖进口的历史,2011年全年销售达到12亿元,利润近1个亿。
二、促进科技经济相结合,产学研协同创新获共赢
  一是突破人才供求“两张皮”制约,“院企合作”不断深入。由于历史形成的科技资源分布不均衡,我国的科技力量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的研发力量相对薄弱,体制障碍造成了人才供给与智力需求“两张皮”,成为困扰企业创新发展的一大难题。院士工作站的建立,使院士领衔团队走出院校(所),带着技术、成果和智力直接进入企业,既为企业吸纳高新技术架了“桥”,又为院士专家施展聪明才智铺了“路”。宁波鑫高益磁材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建立后,结合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仪器研究所陈亚珠院士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的相空超声治疗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从治疗计划、术中图像监测、术后疗效评价等方面构建了完整的多元相控聚集超声治疗体系。依托企业的组织系统与经费投入,结合院士团队的技术优势,双方构建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以院士工作站为基础,共建省级研发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并建立了“交大-鑫高益磁共振-相控聚焦超声(MRI-PHIFU)研究中心”,公司也因此成为我国医疗设备产学研合作的标杆企业。
  二是开阔了人才智力开发视野,“院产合作”、“院区合作”不断发展。在“院企合作”的基础上,各地逐步探讨如何在更大空间内发挥院士作用,拉动产业发展,让院士专家的智力技术服务体现公平。特别是在一些民营企业产业集中度较高的地区,注意搭建公共技术平台,规避不公平竞争。宁波杭州湾新区院士工作站引进卢秉恒院士团队建立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宁波制造中心,并成立宁波制造中心的产业化实体——宁波合创快速制造技术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快速成型、快速模具和超高速切削的研究和应用的国家级工程技术服务平台职能,积极推广快速制造技术。建站以来,取得产值1859万元,上交税金145万元。仅2011年就服务当地企业300余家,服务百强企业60余家,共计做件4万多件,为我市模具行业新产品开发提供了稳固的技术支持。
  三是实现了企业与院士团队“互信”“双赢”,产学研合作初步形成长效机制。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宁波很多民营企业早就不满足于资本的原始积累,他们迫切寻求技术改革创新,想为我们国家生产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也因此与诸多高校、院所建立了院地合作关系,合作基础坚实。院士工作站的建立进一步固化了院地院企合作,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更加紧密持久。宁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年营业额只有5000万元的小型民营科技企业,却攻克了许多大型国企无法解决的技术难题。他们生产的“核电站密封件”打破了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攻破了发展核电站的关键技术。为此,该企业获得了“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国家科技进步奖设立以来首次授予中小型民营企业,企业负责人还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依托院士工作站平台,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在重点项目研发、重大课题论证、培养技术人才等方面积极与院士专家开展合作,共同承担的国家重大专项“C型环”的研究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水压试验一次性成功。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也使得企业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签署了《合作意向书》,实现强强联合,共同致力于船舶、机械、石油、化工、核电、核工业及航天等领域密封方案的研发和解决。
三、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一是院士专家的科研成果陆续在企业得到转化。院士依托企业的项目平台,把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带到企业,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和应用。宁波欧迅化学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与中石化北京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汪燮卿和舒兴田院士合作“烷氧胺盐酸盐清洁生产技术开发”项目,将二位院士开发的居世界领先地位的钛硅分子筛(HTS)催化剂,成功应用于中石化十万吨环已酮肟合成装置,把现有四步反应缩短到一步反应,总投资仅为原来装置的25%,“三废”排放量降低80%以上,用氨和双氧水与酮进行氨肟化反应,可以达到反应总收率99%和选择性99%以上。该催化剂在苯酚双氧水工业生产苯二酚也得到了成功的应用,目前该院士工作站正在开展钛硅分子筛(HTS)催化剂用氨和双氧水与丙、丁酮进行氨肟化反应的生产和应用研究,生产出的酮肟用作烷氧胺盐酸盐产品的原料,副产的酮回到氨肟化装置继续作原料使用,再充分利用宁波当地企业(“四明化工”)生产合成氨和双氧水的优势,形成一条高效的绿色合成产业链,该技术开发成功可填补国内外技术空白,技术水平居世界领先水平。
  二是企业新产品研发得到了院士专家的“真传”。企业自有研发技术的难点,正是院士专家团队寻求技术合作的切入点。院士专家凭借深厚的智力优势和宽广的视角,推动企业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康福得塑化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与江雷院士团队紧密合作,结合企业人造皮革生产的特点和院士团队在仿生智能材料以及材料微结构控制上的研究基础,通过对原有产品的化学组成、微观结构的调整,在人造皮革透气透湿、汽车阻热罩节能环保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相关产品性能也得到了巨大突破,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申请专利4项。宁波球冠电缆股份有限公司与傅依备院士就电缆关键制造技术领域达成合作协议,确立“辐照交联乙丙橡皮电缆绝缘料研发”和“无卤低烟阻燃聚烯烃电缆护套料辐照改性母料研制”研究项目,一年多来在辐照添加材料选型与优化,辐照材料与电缆料混合配方研究、混合辐照材料加工挤出工艺研究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预计2012年底实现产业化后可增产5000万元。
  三是创新人才不断向企业流动。院士工作站这一平台,可以邀请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院士专家,搞好技术对接,这样就为企业提供较全面的技术服务。人才引进和培养互动机制的形成更是促成创新要素不断集聚到企业。慈溪市蔬菜开发有限公司搭建院士工作站平台后,多方聘请、引进院士专家,作为一家农业企业,短短两年时间就汇集了方智远院士、陈剑平院士和赵法箴院士三个团队,分别在蔬菜育种、生态农业和水产养殖方面展开了深入合作,承担起一系列国家重点星火项目,其中:“杭州湾南岸海涂池塘仿野生养殖技术应用与示范”项目建立核心示范基地3个,养殖面积1013亩,2010年实现平均亩产22854元,亩效益8798元;“蔬菜夏季高温育苗技术应用”项目建设起60亩智能化育苗大棚,实现年产育苗5000万株,解决了周边1.6万亩蔬菜田夏季高温育苗的困境;“南美白对虾立体高效混养技术应用与示范”项目预计实现亩产十余万元等。慈溪市蔬菜开发有限公司正成为国家高端农业人才集聚高地,产学研合作平台凸显,为我市及周边地区农业亩产增效、食品加工、休闲观光养殖一体化等多个领域起到巨大的提升作用。
四、突出需求 内在动力,创新工作站结合模式
  宁波市委、市政府以及下属各级党委政府对院士服务企业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院士工作站长效发展的有力保证。市委组织部、市科协、市财政局、市科技局等多家单位共同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工作职责,制定相关措施,形成了“联席会议”、“工程专项办”和“服务咨询中心”三位一体的工作架构。市委、市政府还将“院士高端智力服务工程”列入《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内的“十大重点人才工程”,并把“加大院士工作站建设力度”写进《宁波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了《宁波市院士工作站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宁波市院士工作站考核细则》等相关政策;制定了“511”的工作规划,即“用5至10年时间,建立50个左右的市级重点院士工作站(目前已完成),组织发动100名以上的院士为宁波提供常年服务,引进和合作研发1000个以上的高端科研项目”。在院士工作站建立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用项目为纽带的原则,引导院士领衔的创新团队向优势产业集聚,帮助解决产业战略发展和技术创新中的实际问题。
  项目需求,是院士进企业的前提条件。进厂前,让院士了解需求,提高了双方合作成功的可能性和工作的有效性;进厂后,做好与企业领导、攻关项目研发人员的对接,使院士专家的指导作用更加具体深入。我们始终把规范管理、周到服务作为工作根本和必要保障,力争早出成果、出好成果,努力营造“院企双赢”良好局面。
  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应用,我市院士工作站形成了多种建站方式,包括以重点骨干企业、重点开发园区、重点科研院所、重点高等院校、重点行业机构等各类企事业单位为依托,引导院士及其领衔的创新团队向我市新兴产业、优势产业集聚。我们认为,这些形式多样的建站方式主要可以归纳为以点对点的对口帮扶模式和以点对面的辐射覆盖模式。“点对点”指的是以企业为主体的专项合作模式,通过在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工作站,与院士专家团队合作攻关重点科技项目,帮助企业培养创新人才。“点对面”指的是以区域为范围的广泛合作模式,通过在高新区、出口加工区和有关高校及科研院所设立院士工作站,技术服务辐射整个优势产业,带动行业整体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点对点”模式,他们结合了企业的实际技术需求和院士团队的高端科技成果,研发成功的产品往往能填补国内空白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点对面”模式中,2家园区院士工作站成效显著,开创了国内在高新区、经开区等园区建立院士团队产业化实体工作站的先河。其中,宁波国家高新区研发园区以丰厚条件成功引进谭建荣、郭孔辉、柴天佑、李启虎、熊友伦等5位院士,注册成立运行实体,由院士参股,技术团队控股,研发团队保证一定数量人员常驻宁波,以公司的形式为相关领域企业提供技术服务。5家院士工作站建立一年就与宁波及周边城市的50余家企业签订了正式合作合同,合同额3930多万元,达成意向协议20余项,意向金额超过4000万元;与企业联合申报科技项目12项,获得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5项,正在申报专利4项;合作领域覆盖汽车零部件、模具、软件、新材料、装备制造等众多领域,服务企业包括温州正泰集团、杭州万向集团、台州吉利企业、宁波双林集团、宁波欣达集团等知名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达数亿元。